【军武次位面】作者:黄金乡马哈特 ▲路透社作为英国媒体,对阵风一点都不客气 近日,路透社发布重磅调查报道,揭开了今年5月7日印巴大规模空战的惊人内幕。这场被军事专家称为"几十年来世界上规模最大空战"的较量中,巴基斯坦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机和PL-15(霹雳-15)导弹,成功击落了印度引以为傲的法制阵风战斗机。而据印度官员爆料的战败理由令人大跌眼镜: 印度情报低估了PL-15导弹的射程,飞行员们在“安全距离”被击落了。
▲假数据害死猫啊 印度官员坦言,他们的情报部门原以为霹雳-15E导弹射程仅约150公里(这是其出口型号普遍公开的数据),因此阵风飞行员错误地认为自己处于安全距离之外。 然而,据巴基斯坦官员证实,击中阵风战机的霹雳-15导弹是从约200公里外发射的,而印度官员甚至认为实际发射距离更远。如果属实,这将是有记录以来最远距离的空对空成功拦截之一。
▲展板数据,PL-15E射程145km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中国军工装备的"反向虚标"现象。在2021年中国航展上,展出的霹雳-15E出口型标注射程为145公里。而根据巴基斯坦媒体《国际新闻》5月曝出的猛料,霹雳-15E导弹的实际射程远超官方标注,可能超过180公里。 有趣的是,这种"实战射程大于宣传射程"的现象,恰恰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战略智慧:主动"虚标"技术性能,反向打击情报侦测。与俄罗斯武器常见的"大标大吹"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军工似乎更喜欢"藏着掖着",给对手一个大大的"惊喜"。
▲其实手册上也写了,大于145KM射程,至于大了多少,猜去吧 通过弹道模拟分析,军事专家得出结论:巴基斯坦装备的霹雳-15E导弹实际射程可达200公里,而中国自用版本经过技术优化后,射程可能更远。这就像买家秀和卖家秀反过来了—展示时说能跳50厘米高,实际一蹦三米。印度这次就是被这种"反向营销"给坑了。
需要明确的是,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并非固定不变的圆形范围,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区域。空空导弹的攻击区可分为"可攻击区"和"不可逃逸区"。在"不可逃逸区"内,即使目标采取紧急规避动作也无法逃脱导弹的追击。 影响导弹射程的因素包括:发射高度、目标相对运动状态、目标机动性能等。特别是"迎头攻击"和"尾追攻击"情况下,导弹的有效射程会有显著差异。在高空高速条件下迎头攻击时,导弹的射程会达到最大值。
外界推测的200公里射程,很可能是指高空高速条件下的迎头射程极限值。但对于高机动性的战斗机目标,要确保命中率,通常需要在更近的距离发射—约为最大射程的1/3左右。印度阵风战机在接近200公里距离就被击落,说明它们很可能既没有有效的雷达告警,也没有采取及时的规避动作。 巴基斯坦方面的表现也不容小觑。据巴基斯坦官员透露,他们在行动中对印度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实施了电子战攻击,降低了阵风战机飞行员的态势感知能力。
相比之下,印度官员承认,由于从多国采购战机,建立类似系统更为复杂。这就像一个用各种品牌零件拼凑的电脑,各部件间的兼容性问题不断。 面对惨败,印度的反应耐人寻味。印度至今未正式承认有阵风战机被击落,尽管法国空军参谋长6月已向记者确认印度损失了这架战机及另外两架军机。达索公司高管同月也向法国议员证实印度在行动中损失了一架阵风。
▲其实早就有更新的型号服役了,射程更远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陆军副参谋长公开指责巴基斯坦在战斗期间获得了来自中国的"实时情报输入",暗示中方提供了雷达和卫星数据。有印度军方人士甚至将问题从阵风战机转移到了政治领导层,称损失战机"完全是由于政治领导层施加的限制"。这就像足球比赛输了,不是怪自己技不如人,而是怪教练不让自己踢对方门将。 这场空战标志着现代战争中首次大规模超视距武器对抗,交战期间印巴双方的战机始终在本国领空范围内活动。正如一位军事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胜者是拥有最佳态势感知能力的一方。"
▲泰国空军专门来学习经验 对于我国军工业而言,这次事件也体现了技术研发和战略布局的成功。霹雳-15E标称的145公里射程,实际上是基于更严苛的"实战标尺"设定的。实战中能于180公里外成功击落阵风战机,一方面印证了中国标注体系的务实和留有余地,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军工装备的真实实力。 最后,值得反思的是,在信息战时代,准确的情报分析比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样重要。印度这次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阵风战机性能不足,而在于情报误判和态势感知不足。就像再好的厨师,如果搞错了食材,做出来的菜也会"翻车"。 你们觉得,印度军方下次会不会更谨慎地对待中国武器的公开数据呢?或者说,他们还会继续沉迷于"数据造假"的自我安慰中吗?
满盈网配资-线上股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论坛资料大全-配资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