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来,各省136号文承接文件陆续出台征求意见,本就承压前行的光伏行业再度面临各省份差异化政策约束。
就在8月5日,上海市发改委正式印发《关于上海市贯彻落实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作为全国首个正式落地136号文的省级政策文件,上海释放的政策信号为行业注入了切实期待!
政策核心内容速览,存量项目与新增项目
上海此次将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与集中式项目统一纳入机制电价竞价体系,同时系统规范了存量与增量项目的电价结算规则。
1.存量项目
执行范围:2025年6月1日(不含)前全容量并网的存量项目,电量规模妥善衔接现行具有保障性质的相关政策。
电量:存量新能源项目最高按年度电量总规模的100%纳入机制电量,每年在签订差价协议时自主确定执行机制的电量比例,年内不得更改。
电价:机制电价为0.4155元/千瓦时。
执行期限:按各项目剩余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对应月份与投产满20年对应月份较早者确定。
2.增量项目
执行范围:2025年6月1日起投产的新能源项目。
电量:每年新增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根据国家下达本市的年度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增量项目第一年纳入机制的电量占全市新能源上网电量的比例,与存量项目适当衔接、避免过度波动。
电价:上限0.4155元/度,下限以同期先进电站造价水平为基准,折算不含收益的度电成本(仅包含固定成本),必要时可参考新能源EPC市场报价。市发展改革委可对新能源发电项目实施成本调查。
执行期限:综合考虑同类项目回收初始投资的平均期限确定,2025年执行期限为12年。
需要强调的是,上海市对集中式光伏、集中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各类参与主体原则上进行统一竞价。经成本调查确认,与一般类型项目相比平均成本差异较大的项目,可单独组织竞价。
其中,2025年6月1日前已核准的竞争性配置海上光伏项目,机制电价为燃煤基准价,深远海项目、高成本光伏项目机制电价另行明确。
此外,新能源结算上网电量类型可分为绿电交易电量、其他中长期交易电量、超发电量、价格接受者电量、现货交易电量、调试运行电量等。
上海为何让光伏行业看到希望?
上海此次政策的落地,在诸多细节上展现了对光伏行业的精准支持,尤其在存量项目保障与增量市场规范上的突破,为全国提供了参考样本。
1.存量项目 “全额保障” 破行业焦虑
明确2025年6月前并网的存量项目可按100%电量比例享受机制电价,且延续火电标杆价逻辑,这一 “全额保障” 力度远超部分省份,彻底打消了老项目的收益不确定性。相较于仍在酝酿政策的地区,上海率先以明确规则稳定了市场预期,让存量项目运营 “吃下定心丸”。
2.增量项目竞价兼顾公平与实际
统一竞价规则避免了不同类型项目的政策歧视,而电价下限锚定 “上海本地先进造价”,既防止低价恶性竞争,又贴合东部地区土地、建设等实际成本,为优质项目留出合理收益空间。这种 “成本兜底 + 市场竞价” 的模式,平衡了市场化改革与行业可持续发展。
3.消纳能力支撑政策底气
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强劲,这为其出台 “宽松电量比例”“合理电价区间” 提供了基础。正如《中国新能源消纳报告(2025)》所言,“没有消纳能力的新能源装机,如同没有港口的巨轮”,上海的实践印证了 “消纳强则政策稳” 的逻辑,也让行业看到 “高消纳 + 好政策” 的良性循环可能。
结语
上海政策的落地,再次凸显了政策稳定性对光伏行业的重要性。对于存量项目的 “全额保障” 与增量项目的 “规则透明”,不仅为本地光伏发展注入动力,更可能引发投资向政策稳定地区集中 —— 正如行业观察所示,经济发达、政策清晰的区域往往更受资本青睐,而政策模糊、规则频繁调整的地区则可能面临投资流失。
对于光伏企业而言,上海的案例提示: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需更关注地方政策的 “可执行性” 与 “连续性”,优先选择消纳能力强、规则明确的区域布局。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稳定、可预期的规则,将成为吸引新能源投资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而言,上海136号文承接文件的落地,为光伏行业在市场化浪潮中提供了 “稳定器” 与 “指南针”,其经验或将推动更多省份出台兼顾行业发展与市场效率的政策,让光伏行业在规则清晰的轨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满盈网配资-线上股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论坛资料大全-配资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