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稳定供电,在很多国家真的是一种奢求。 网上常说“越南工厂每到夏天就断电”、“印度人喜欢偷接电线”,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东边的邻居朝鲜,好像比前面两个更缺电。 每当夜幕降临,边境城市丹东就会被灯火点明,街灯下是摊贩吆喝不断,夜市的烟火气息洋溢在每位食客脸上,热闹氛围一直延伸到鸭绿江边上。 而江的对岸,却又是另一幅景象。 从高空俯瞰,朝鲜像极了一座坠入夜色的孤岛。 即便是作为首都的平壤,供电也是断断续续的。 家住高层的公寓住户,只能在早中晚高峰时段搭乘电梯,一旦错过就得自己爬楼梯;甚至有些医院正在做的手术,都会被突如其来的熄灯打灭。 农村情况更惨,好消息是电费只收几分钱,坏消息是一天只供两小时。 因为供电不稳,供水也变得杂乱无章,很多地方连电都没有,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水,不少人只能到河边井边取水。夏天稍微好一点,一到冬天,水管封冻,井水枯竭,农民就只能徒手推车走几公里路,去到河边凿冰取水,一次运回一车冰溜子,才够全家人用上那么几天。 而且朝鲜几乎人人不熬夜,因为一到晚上就会退回原始社会,连村口的路灯都是半黑半亮,照明多用煤油挑灯夜看,做饭更是只能依靠柴火和木炭,家务活绝不留到晚上。 孩子想写作业,也只能挨着窗外凭借微弱的光亮才行。 恐怕很多人都很难想象,一个拥核国家竟会如此缺电。建国70余载,朝鲜军事上具备覆盖美国全境的弹道导弹,资源上坐拥几世都挖不完的煤炭,却唯独对最基本的供电望洋兴叹。 在中朝边贸市场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最畅销的商品不是廉价食品,而是在中国几乎绝迹的小型家用光伏产品。 据一位在丹东卖电器的大哥透露说,像这样100瓦的板子,他一天能卖给朝鲜佬一百多片。 可别小瞧这玩意,一片500块的成本价,在商贩手里倒腾几下,分分钟炒到2000块上下。 高低能抵一个普通工人半年的薪酬,而且在那边销路基本不用愁。 因为朝鲜民众太需要了。 一块200瓦的板子,白天蓄电晚上用,够五口之家一整夜的照明需求。
但“进口货”显然不是每家每户都消费得起的,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实在没法子了,就只能花点小钱,找人代充,为此还催生了专门帮人充电的灰色产业。 其实吧,人口就那么点,电力需求并不大。 可问题是,这点需求,它也满足不了。 那么问题来了——朝鲜为何迟迟解决不了电力供应问题呢? 【缺电问题的源头】 朝鲜的缺电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要想理解为何缺电,就得搞清楚它从哪里来的电。 朝鲜也算是个阔过的国家,就在半个世纪前,朝鲜的电气化水平还能和欧美持平。当我们人均发电量只有200多度时,朝鲜就已超越绝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达到人均1184度的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苏联的援助。 朝鲜战后元气大伤,百废待兴,95%的工业设施被炸毁,但好在苏联“老大哥”拉了它一把。 在苏联的帮助下,朝鲜恢复了日殖时期遗留下来的鸭绿江水力发电站,紧接着建设了一批合理均衡的发电系统,除了没有核电之外,应有尽有。 看到这可能很多人都有个误解: 既然后来朝鲜都能造核弹了,修座核电站岂不是信手捏来? 还真不是,不要以为手里有核弹,就一定能建出来核电站。核电站跟核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除了名字上都带“核”之外,它们在技术上几乎没有共通点。 核弹是武器,追求的是单次的核爆威力。 但核电站不一样,它对材料的纯度、热交换的效率、每天消耗的燃料多少,都有着严格到极致的要求。原因无他,核弹只炸一次,而核电站却要运行和维护几十年。 一点点的温度失控,都有可能把整个反应堆熔毁。 所以哪怕后来朝鲜电力再紧张,也始终没把核电当成一种选择,不是不懂技术,而是根本玩不起,核电站无论前期建设还是后期维护,都远超朝鲜的承载能力。 不过,除了核电不行之外,当年朝电的方方面面都是要领先于我们的,例如从新义州到平壤的铁路干线,早在1964年就已经实现了电气化。 得益于持续稳定的供电,朝鲜重工业大力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农业则依靠广施化肥和大搞农机突破自然上限,大米多到不仅自给自足,还远销东欧。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石油。 有人把朝鲜农业称之为“石油农业”。 因为朝鲜这块地原本种不了那么多粮食,全都多亏了化肥农机。 而无论化肥的提炼,还是农机的燃料,都离不开石油。但朝鲜油田匮乏,本身并不产油,只是凭借“反美前哨”的战略地位,让自己被“榜一大哥”苏联源源不断的投喂石油。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朝鲜瞬间失去了廉价石油的供应,发电量一落千丈。到1998年时,年发电总量从292亿度骤降到了170亿度,从“比肩发达国家”,一夜干回了“解放前”。 更糟糕的是,发电质量也是大打折扣。由于电压不稳,电机难以转动,许多精密的电子设备常常被白白烧废,不少现代化工厂沦为了手工业作坊。 有人可能要问了, 火电靠煤炭、水电看流量,可这发电量减少,又和石油断供有什么关联? 关系可大了。 首先,火力发电要烧煤,可这煤炭又从哪里来? 其次,煤炭的开采运输,需不需要用到化石燃料? 石油供应一断,煤炭产量还不得下降? 所以石油没了,火力发电也肯定指望不上。 那不是还有水电站?干嘛不用水电补上? 朝鲜也是这么想的,结果从90年代开始,朝鲜火电站建设停滞,发电结构彻底失衡,从原本的火电水电“四六开”,变成如今的水力发电一家独大。
但问题在于,水电特别容易受到季节影响,尤其是在朝鲜这种温带季风气候国家,极不稳定。 朝鲜全年有六成以上的降水,集中在6到9月份。以前每当旱季水电不足时,还可以靠火力发电补上;但现在降水量一断,全国电站就得跟着停摆。 而且即便到了雨季,也别想正常发电。 因为朝鲜有很多电力设施是从苏联进口的,至少有八成以上都超过了使用年限。设备老化严重,几乎都在超龄服役,而可供替换的零件,早就伴随着苏联解体全面停产了。 电线老化引起的漏电问题,更是在输电过程中造成了30%的折损。国际制裁,又使得新的一批设备进不来,一遇故障,就只能让本国技术工人纯靠“手搓”,结果是故障越积越多。 特别是漏水和裂痕这一块,在水电站简直是常态。 旱季水库蓄不上水,雨季堤坝又被冲垮,根本发不了一点电。 连年的水灾破坏,又使得朝鲜无论是水电还是火电,都很难达到正常运转的水,一言不合就宕机,动不动就拉闸限电,工厂往往开到一半,停工一半。 电车经常在半路抛锚,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 总而言之,苏联刚解体十年,朝鲜发电量就减少了一半多,煤炭产量跟不上,火力发电也是时续时断。说到底,这些都是此前高度依赖苏联的恶果。
【三】 而依赖得越深,就越难放得下。 朝鲜至今都还在用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旧电力设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而朝鲜电力不足的根,就出在设施上。 要想根治这一问题,首要的办法是更新换代。 可问题在于,朝鲜外汇短缺,没那么多钱买新设备。 为什么外汇短缺? 因为自2016年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后,朝鲜就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制裁,对外贸易的门路几乎被堵死。以至于面对缺电危机,也很难从开源入手,只能盯紧能源利用这一块。 例如推广节能灯,2006年朝鲜就从古巴引进了3000万只节能灯,把平壤的路灯都换了个遍。 再比如错峰用电,有选择性的优先供电。 朝鲜的电力供应是分层级的,简单来说,就是优先供给关键场所。 例如在生产高峰期间主要供应工厂,农忙时节则主要倾向农场。 另外由于朝鲜多依赖水电,发电量夏季多、冬天少。每到冬天非常艰难,气温通常在零下七摄氏度以下,河流结冰断流,进不去各个电站,涡轮转速下降,发电量也随之减少。
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朝鲜政府又往往会优先保障军队,把本就紧缺的电力优先输送给军队。 这就是所谓的先军政策。 据当地民众反映,即便是正常年月,有电可用的朝鲜人也仅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且他们每天只能用几个小时的电,这意味着洗衣机、暖气片这些像样的家电几乎成了摆设。 更糟的是,早些年为开垦农田滥用化肥,大量砍伐森林,造成的生态破坏,如今也终于变成回旋镖打到自己脸上,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进一步冲击了本就依赖水电的电力系统。 不过近年来,朝鲜的电力结构也在往好的方向发生改变。 例如新建或扩建一些火电站,提高装机利用率,与中国电网开展合作,建立统合电力管理体系,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维护电网稳定等等。但这些措施效果有限,至少现在还不明显。 只能说,这种建立在外部石油资源上的繁荣,往往是最脆弱的。因为战乱、国际剧变,随时可能将供应打断,让这建设成果一夜返贫。当然,石油能源枯竭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未雨绸缪,确保几十年的建设成果不至于得而复失,是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满盈网配资-线上股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论坛资料大全-配资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